五大耳部病症及处理方法(采耳师必知)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
仍然想转行做采耳师,那么你就需要开始储备相关知识了,做采耳师不仅仅会基本的操作手法,也需要会应对各种病症!
对于采耳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耳部病变,但以下我罗列的五种症状是日常常见的病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图片就不配了,看了会让大家引起不适)。
1、耳结石(简称耳结):
学名“耵聍栓塞”是由于耳朵里的耵聍腺分泌旺盛又长期不清理,加上细菌滋生不断和脱落的表皮细胞、毛发等异物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地坚硬,颜色为褐色或黑褐色。
形成的过程:耳结随着时间推移被空气氧化,颜色从一开始的褐色逐渐变成黑褐色,质地也从软到硬不断变化,最后变成黑褐色坚硬如石的块状物;
产生的后果:耳结长期不清理容易堵塞耳洞影响听力,还可能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头痛影响正常生活。还可诱发外耳道及中耳炎症导致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
2、耳血:
由于医疗条件不好,小孩出生时分娩不顺等原因,被遗留在耳道里的脐带血没有被及时排出,经过长时间干涸后粘连在耳壁上甚至堵塞外耳道,称为耳血。通常耳血呈黑红色,或褐色这是区别耳结石的特征。耳血由于发现较晚滞留时间过长所以质地相较于耳结石更为坚硬。
耳结石和耳血处理办法:
⑴.较小的可直接用镊子、耵聍钩取出。
⑵.大而坚硬者,可先用3%-5%碳酸氢钠溶液或植物油滴耳,每日5-6次,待耵聍软化后再行取出。
3、中耳炎: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黏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绵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慢性中耳炎常见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常由感冒、游泳等原因引起,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临床上中耳炎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
a.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b.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c.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耳目人生采耳师怎样鉴别耳朵是否有炎症:
起耳皮,耳道红,结脓痂,长耳屎快,有粘液,脓液,流脓,臭味,发霉,流水,痒,听力减退,失眠耳道痛,引起耳聋耳鸣等等症状。
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症的处理办法:
中耳炎大多均存在多种细菌感染,只要杀灭耳道细菌,就可以根治恼人的中耳炎。治疗中耳炎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所有步骤一定要仔细。
a.清洁耳道,最好清理干净,清洗干净。
b.最好用双氧水清洗耳朵,双氧水有杀菌止痒,清洁消炎的功效,祛脓祛腐肉死肉任何药水都比不上双氧水,基本上无刺激,还可以检测客人的耳朵是否有中耳炎,只要是有中耳炎,耳孔里面就会冒泡泡,中耳炎越严重泡泡越多。双氧水有轻微的刺激,耳道比较敏感,一般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双氧水清洁耳道,只有极少数(如耳膜穿孔禁止灌洗耳道,耳壁有伤口,严重中耳炎,天生怕进水等)情况下禁止用。特别注意,进入耳朵的任何液体必须和***体温相近,否则容易引起头晕等症状。
c.用外用杀菌滴耳液
用棉签把双氧水沾干后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滴入耳道6到8滴让客人偏向一侧停留几分钟后塞进纸巾或棉球,然后同样方法进行另外一侧并嘱咐客人回家后每天两到三次继续滴药水。严重的可让其去医院开口服药物配合药水治疗。
4、外耳道炎:
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症又称外耳道炎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为弥漫性外耳道炎。
造成外耳道炎症的原因很多,例如不正确的挖耳习惯、洗澡、游泳时耳朵进水、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糖尿病者易发作。常见的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霉菌、和变形杆菌等。
表现症状:
⑴.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包;外耳道内有分泌物;如病情严重,耳廓周围可水肿,而周围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⑵.慢性外耳道炎多见外耳道皮肤多增厚,脱屑,或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可有少量黏膜的分泌物,或有白色豆腐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5、油耳:
“油耳”又名湿型耵聍、湿耳朵、软耵聍、油状耵聍等。外耳道有耵聍腺,分泌油状皮脂,有润滑皮肤和对外来异物,如昆虫等有粘着作用。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
“油耳”的发生与人种和民族有关,有人统计,虾夷族占100%,白人和高加索人占90%,蒙古人为20%,日本人在20%以下,而我国汉族的发生率最低,在5~7%。“油耳”无自觉症状,但常有腋臭。油耳和腋臭虽然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可是,它们的关系却如同一对“胞兄弟”,是由遗传规律所引起的。所以油耳是不能治好的,它只是很正常的一种个人生理现象。
糖稀耳也是油耳的一种,是由于外耳道耵聍腺分泌过度产生的类似糖稀状的深褐色粘稠物质,具有一定遗传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油耳和糖稀耳的处理办法:
遇到油耳和糖稀耳首先要清理干净大块的凝结物,然后用棉签沾取双氧水涂擦耳壁软化后,用耳扒清理干净。此动作可多次重复操作,直至干净。对于糖稀耳也可用此法操作,也可使用双氧水灌洗耳道,并使用鸡毛棒刷洗耳壁耳膜,然后用棉签沾干水分即可。(除耳膜穿孔者)
以上是对五大病症从形成原因、表现症状、解决办法三个方面给大家做出一个详细介绍,掌握的小伙伴可以先学习了解有关采耳工具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可以看这篇
最后,对于大家在日常掏耳朵的时候,尽量不要乱用他人的耳勺,即使是一家人,在使用耳勺前,也要尽可能的使用酒精进行消毒,以防传染!喜欢我分享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关注哟!
帝肤葆:中耳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中耳炎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疾病了,而且常常会发生在儿童身上,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中耳炎的症状,就要及早治疗,不然的话危害还是挺大的,长期反复发作会引起颅内的并发症。特别是胆脂瘤型的中耳炎,它好发于中耳和乳突,周围都是一些重要的器官,例如大脑、小脑、大血管、面神经、听神经等都与颅腔只有一层薄薄的骨质板相隔。
而中耳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很容易会导致复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于治疗中耳炎也是很重要的。
妈妈们应该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减少感冒;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