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回应《快乐大本营》今晚停播,表示「升级改版、更新换代」,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营销号差不多得了,烦人
顶多三个信息点:
第一,
换了口号,原先喊的「快乐中国」变成了「青春中国」
(有影响??)
第二,
启用了「数字主持人」
(嗯您随意)
第三,
开了几档新节目
等等不会又是一波反向营销造势吧?!
内容以面向「普通人」和「普通老百姓」,其实也算是响应了政策号召吧
至于快乐大本营本身真是没什么可说的,停播又不是最后一期
像我这种八百年不打开电视的人连快乐大本营周几放的都不知道了
前段时间惊闻一个朋友居然真的每期都看!
但也只是饭后消遣而已,问了一些这节目还在放什么,朋友说基本上每期来十几个人,做些小游戏完事,期间穿插各个明星近期要上映的影视作品和歌曲广告
想了一下快乐大本营这种尴尬的境地其实还挺熬人的,对外说几十年的节目地位不用讲,但是在节目定位上是什么样的呢?纯粹明星宣传阵地?
现在综艺细分太广,竞技类访谈类观察类户外真人秀都有针对性,想再去分一杯羹很难
不过话说回来,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湖南台的综艺遍地开花轮不着我去担心,里面的主持人各个副业风生水起,所以就算当成一档镇宅综艺养老,也怎样呢?
可恶这次又被芒果营销到了
我是甄可爱ớ₃ờ
娱乐圈三十六环第一百零八号居民(已塌房)
湖南卫视是怎样崛起的?
提到湖南卫视,你会用哪些标签去描述它?“山寨雷剧、低俗幼稚、没有内涵、广告超多”……在网上稍微查一下,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然而在被恶评的同时,湖南卫视又被公认为是“高收视率、影响力大、热门话题制造机”的王牌卫视。年年争议,年年红火,这样的卫视台真的只会“无脑娱乐”吗?
先来回顾一下湖南卫视在2013年的几个主要话题点。年初的时候,包括360、爱奇艺、唱吧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公司轮流亮相《天天向上》节目;紧接着,《我是歌手》引爆全国范围内的热潮;再往后,《中国最强音》和《快乐男声》在吐槽和争议中还算是中规中矩的和《中国好声音》抗争了一下;最后在年末,《爸爸去哪儿》毫无预兆的大爆发,给湖南卫视的2013年做了完美的收尾。相较之下,这一年的热播剧反而并不如往年突出,略显低调。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在湖南卫视的体系中,综艺节目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但种类丰富,而且战斗力都很强劲。除了上面列举的几档节目外,《快乐大本营》、《百变大咖秀》、《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是长期的高收视保障。能和湖南卫视的收视上比拼一下的,貌似目前也只有江苏台的《非诚勿扰》和浙江台的《中国好声音》可以做到,但这两家卫视目前也都只有一档节目独大,远不如湖南卫视百花齐放来的风光。
能够持续不断创造出这么多的高收视节目,说明湖南卫视一直以来坚持的“娱乐化”品牌定位是相当成功的。但是这种定位可不是像我们这样简单说说就能完成的,考虑到电视台对收视率的追求,湖南台在品牌定位初期所要承受的压力,可能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做综艺娱乐节目的冒险王
在数年以前,综艺节目还谈不上什么影响力,对收视率的贡献也远远比不上随便一部热播电视剧。那个时候各大电视台比拼的关键都落在电视剧的抢夺和播放时段安排,综艺只是用作丰富节目类型的辅助手段。湖南卫视在这个时期开始把重心向综艺节目倾斜,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做互联网的童鞋可以设想一下,当大家都在全力抢竞价排名的时候,你忽然撤出来开始做站内优化,即便从长远来看是正确的,你又是否能狠下心放弃掉眼前的流量?就算你自己能舍弃这些流量,又是否能承受住投资方的质疑和压力?更何况在当时的媒体环境下,大力发展综艺节目能带来多大的好处,谁也说不清。
当然,湖南卫视这么重大的发展调整,也不完全是凭空赌运气。其推论在于一部电视剧再火,最多也就播上一个月,播完以后收视率还是会回到原点,再次投入争夺新剧集的循环之中。而综艺节目属于自制内容,只要能保证创作质量,就可以常年播下去。也正是因为湖南卫视对综艺节目的看重,使得湖南台多年来打造出了一大批知名主持人,快乐家族、天天兄弟、李湘、李锐、彭宇、张丹丹、马可……都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至少也是看着脸熟或者听着耳熟)。相比之下,浙江卫视虽然靠《中国好声音》火爆一时,但自己培养的知名主持人却只有华少和朱丹两个;江苏卫视也只有孟非、李好、李响、乐嘉(虽然不是江苏台的人,不过是在江苏卫视的节目里捧出来的,勉强算半个)几人而已。
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湖南卫视最多也就是和江苏、浙江等卫视一样,打造出一两个热门综艺招牌,但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连年拿到“收视率之王”的称号。所以,湖南卫视的“娱乐化之路”在这个时候,还在积蓄力量等待一个质变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则发生在2004年。
从综艺选秀起家:湖南卫视的战略结构分析
当我们查看湖南卫视过往资料的时候,2004年很容易被忽略掉,大家更容易记得被称为“中国选秀元年”的2005年。但在我看来,2005年那届不可复制的超级女声,虽然将湖南卫视一举推上国内顶级卫视的位置,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年只能算是一个猛烈的催化剂。它大大缩短了湖南卫视成就国内“第一娱乐媒体”的时间,但却不是根本性的因素,湖南卫视开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真正转折点在于2004年。
为什么?从资料上看,2004年湖南卫视有两件大事,一是正式确定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二是举办了第一届超级女声——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草根选秀节目。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发现湖南台已经有了“打造环状商业链条”的初步想法。在这之前,湖南卫视虽然重视综艺,但是不同综艺节目之间是分离的,没有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联起来。而综艺本身的策划即便优质,但真正影响收视的还是上节目的明星。从本质上来说,湖南卫视和旗下的综艺节目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反而要看明星们的脸色。
无论作为企业还是电视台,不能把控自己的命运显然很不稳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湖南卫视提出的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很有意思,怎么解读“最具活力”?首先肯定是“年轻化”,其次则是现在互联网公司经常提到的概念——“参与感”,而超级女声的举办显然是将参与感推向了一个极致。趁着这股热潮,湖南卫视也顺势挖掘出了串联不同综艺节目的那条主线——选秀艺人。
因为选秀节目的火爆,选秀艺人在短时期内,人气和号召力都丝毫不亚于老牌明星,这就保证了湖南卫视一大批自制综艺可以轮流安排选秀艺人出场,带动高收视率;而反过来,大量的综艺通告也能够让选秀艺人在巅峰期过后,依然能在大众前持续曝光,积攒人气。而反例则是东方卫视早期的《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同样引领一时风潮,却没能持续下来。大家能记得有几个当时人气爆棚的东方系选秀者有后续的声音?几乎为零。而湖南卫视的艺人包装和经纪虽然也遭人诟病,但至少在内部自有节目中能保证艺人的曝光量,让他们在这个圈子里存留下来。这种“选秀艺人+原创综艺”的环状链条,正是湖南卫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创造收视高峰的法宝。
再从电视剧的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湖南卫视自己拥有一批人气不俗的选秀艺人,才能够以低成本打造一部又一部自制剧。虽然这些自制剧绝大多数都天雷滚滚,但靠着主演的人气,收视率就是居高不下。如果不带偏见地看,这些自制剧定位准(受众就是主演的粉丝),周期快(制作实在太省事),回报高,倒算是高性价比的量产化产品。这有点像前段时间对《小时代》的争议,虽然骂声一片,但给出恶评的人,往往却不是湖南卫视瞄准的受众,这是错位效应。而反过来,正是因为湖南卫视自身能够打造综艺和自制剧,所以他们不需要像其他电视台那样采购大量的电视剧播放权,可以把精力财力集中起来竞争采购少数几部潜力大的热门剧集,从而霸占黄金档收视。
这样,湖南卫视的战略可以总结为:综艺节目培养忠实受众,打造口碑,为艺人和自制内容提供曝光;选秀艺人充当素材,以自身人气来保证自制剧的号召力;自制剧降低了外部采购成本,使对外采购的预算大大宽裕,提升了竞争少数重量级电视剧的成功几率;少量精选采购的热门剧带动社会影响力,进一步稳固卫视的优势地位;整个体系环环相扣又互为补充,形成壁垒。即便有后来者想要靠仿效来挑战,最多也只能在战术层面赢上一两场,但在战略层面上,却无法撼动整个体系。这就是湖南卫视的蓝海战略,也是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大胆创新的后勤保障。
“脑残”节目背后:山寨还是创新?
说回湖南卫视的创新,很多人会不屑一顾,这么多年来,大众对湖南卫视的印象始终是“山寨”。但是把偏见抛开回顾过往就会发现,不但在国内媒体圈,即便在互联网行业,能和芒果台相比的公司也并不多。
先来看湖南卫视的别称“芒果台”,最初这只是网友在网上半吐槽半玩笑的负面称谓,可是湖南卫视不但欣然接受广泛使用,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2010年和2011年的两届“金芒果粉丝节”,大打粉丝狂欢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正是互联网行业大肆宣扬的“自黑精神”和“粉丝社群”吗?湖南卫视运用这两招的时间早过多少互联网企业?
再来看内容层面,应该说,湖南卫视的节目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说恨,是因为它天雷滚滚秀下限,广告植入无止境;说爱,则是当你不经意间,又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它敢在《天天向上》这样周末黄金档的王牌节目里,顶着收视率压力,请叶锦添大讲“流白、虚实、时间”等艺术性哲学性的问题,也敢在《我是歌手》总决赛之夜搞出来影院直播模式。甚至于在2013年的七夕节,全国卫视都在照例办晚会时,湖南卫视却前无古人的搞起了由全台主持人出演的电视话剧《撒娇女王》,用电视形式表现话剧,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变,却正契合了互联网企业所提倡的“微创新”精神。而更多诸如热门综艺电影化、网络热门视频上映电视首播(《万万没想到》)等虽然细微,但却长期持续的小改变,都在宣告着这是一家具备创新基因的传统媒体。
当然,凡事一体两面,湖南卫视并不完美,因为过度追求高收视,两极分化严重的口碑很可能在将来会为它带去不小的发展瓶颈。但对于我们这些观者来说,湖南卫视该赞还是该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除偏见,客观的看待一家企业成功的模式,并从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经验。这也是在互联网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开放型心态。
微信公众号:玩乐实验社(wanleshiyanshe)
湖南卫视回应《快乐大本营》今晚停播,表示「升级改版、更新换代」,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我只能说我可能不是《快乐大本营》的目标受众。
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很喜欢看快乐大本营,但是之后我就跟不上快乐大本营的步伐,请的一些明星名字我也叫不上来,笑点我也不大懂。所以也就不看了。
给我感觉,快乐大本营主要是依靠正当时的有流量的小鲜肉等明星来积攒流量和收视率,然后做一些游戏,引起一些笑料。
可能我的理解偏颇,我是觉得,请明星才是重点,只要请的明星流量足够大自然年轻人们愿意买单。而至于做的游戏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不做游戏,单纯揭一些八卦,也够大家看的了。
所以,本质上,就是一个纯娱乐的综艺节目而已,下饭节目,纯粹看着饱一下眼福,笑一下也就过去了。
至于能记得什么,学到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传播多少能量,也谈不上文化。
现在更新换代,打造积极健康、价值导向鲜明、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我觉得挺好的。
老百姓喜闻乐见,说不定我也能喜欢看,目标受众相当于扩大了,不然只是那些追星的看。
聚焦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科技科教。
好事啊,这样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和文化素养。
同样可以请明星增加收视率,明星是流量,形式并不拘束,也不一定是非要做那些游戏,
让明星小鲜肉传播文化、科技也是挺好的事情,一举两得,喜闻乐见,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有娱乐。
相比于一些没有记忆点的纯粹性娱乐,请一些小鲜肉,我觉得请一些科普大咖也许更有意义。
我看到抖音一个博主:向明人黄曾新(id:2184079151)一共在抖音上发了几百个科学实验小视频,有魔术解谜,有创新实验,有了超过41万的粉丝。
视频里的魔术都是自己操作的。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他想到用魔术的形式,通过抖包袱去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比如金鱼排队的“奥秘”是因为有磁铁操控;“触电”居然没有受伤,是因为电压远没有到有害的范围……
他积累了很多粉丝都是普通老百姓,甚至叔叔阿姨辈的。
用魔术的方式既是娱乐,又能学到科学物理知识,我觉得这才是真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湖南卫视是怎样崛起的?
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后,以《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品牌综艺栏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两年后琼瑶电视剧《还珠格格》使湖南卫视形成全国影响力及关注度;随后,《晚间新闻》开全国讲新闻的先河,强化了频道轻松快乐的理念;随着频道同质化竞争激烈,观众口味的变化,2002年湖南卫视正式确立“锁定娱乐,锁定年轻,锁定全国”的战略定位,突出“青春,靓丽,时尚”的频道特色,明确提出要把频道打造成“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
2003年开始湖南卫视进入到了频道运营和品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004年推出“快乐中国”的频道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对栏目进行重新编排,对原有节目做加减法,强化频道特色;2006年湖南卫视上星十周年广告创收突破10亿,创收能力稳居省级卫视第一,全国第三,以及《超级女声》原创节目创造了中国国内单一电视活动营销的最高记录。
以上,《快乐大本营》、《还珠格格》、《超级女声》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回忆。
从早期的琼瑶系列电视剧后,湖南卫视积累了自制电视剧经验,其中包括《丑女无敌》《微笑在我心》《一起来看流星雨》《一起又看流星雨》等自制剧,并取得了佳绩且引起社会热议及关注;2011年,金鹰独播剧场再发力,《宫锁心玉》《回家的诱惑》《新还珠格格》《步步惊心》等多部好剧轮番登场,《回家的诱惑》更是打破了2006年《大长今》的电视剧收视记录成为除《还珠格格》电视剧收视冠军。
以上,伴随了多少痴男怨女每晚的黄金时段,全家人饭后聚精会神看芒果台的目的在此。
湖南卫视再度创新推出以“越成长,越青春”为口号的主题,温情推出全新父子亲情互动趣味真实感动记录节目《爸爸去哪儿》,关注亲子关系,传递荧屏正能量,延续快乐心情。敢说你没看?
其实我真的没看,大学狗没什么时间看,但是大街小巷的耳濡目染也知道差不多是怎么回事。总的来说,湖南卫视能走到今日的成就,一句话:抓准目标受众的口味,在管辖范围内发挥创新精神,真正做观众想看的节目。(当然利弊我无权评价,但是观众想看,它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