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个编剧收入大约多少?

2018161期开机号是多少

一个编剧收入大约多少?

      我是科班出身的电视剧编剧,在行业里干了十几年,从顶层到最底层都见识过,首先电视剧编剧的费用和电影算法不同,这里单说电视剧。

      第一档,50W左右一集,具体价格要看和资方怎么交流,到了这个级别,有些人不一定只吃编剧费。我听过某编剧,要求兼任导演、监制,三个职位共计150W一集,全片拿走六千万,但这类人大部分也是几年写一部,他们不缺活更不缺钱,只想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第二档,单集20W-40W,大牌编剧,有数个你肯定听过的代表作,通常每年参与的项目也很多,有团队作战的,也有少数人是自己写,团队作战肯定赚得多,一年出好几部,但自己写能保证质量,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少。有团队的,一部电视剧千万左右,一年能出三部,团队其他人能分百分之三十就很良心了。另外,这里团队的成员,通常是下面三四档的人。

      第三档,单集10-20W,有行业知名度的编剧,年龄跨度很大,厉害的年轻人和平庸的老人都是这个区间,写过一两个有名声的电视剧,或者巨多你没听过的电视剧。年收入不确定,有些人活多手快,有些人几年写一个,不好说,但这档一年百万是普遍的。

      第四档,单集5-10W,有能力,作品没播过,干这行有可能干了十年,写的东西没上过电视,但在业内一部分人了解他,知道他OK。或者没能力,但能混圈子,有些活难度很低,因为拍摄要求低,他们只赚这种钱。年收入几十万,正经职业编剧的门槛。

      第五档,号称单集两三万,但实际又拿不到合同价格。这基本就是干什么活没的挑,项目制作团队好坏凭运气,尾款看人脸色,一个活干一年结果黄了是家常便饭。这档上下跨度很大我就不细分了,时不时要接点别的工作,帮电视台写点东西、写写网大,有门路的月收入一两万,日子也很滋润,没门路的要靠家里养。名校优秀毕业生,一出校园就能从这档起步,干着干着可能就去上班了。坐班的编剧也是这档,再往上的编剧极少会去坐班。

      第六档,没入门,谈不上多少收入,因为这行的特点就是没保障,不稳定,高投入,见效慢,赌未来。

      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假装学习、以为自己在学习,等待机会。

      有的人被迫加入集中培训的野鸡写作公司,拿着三千月薪,美其名曰“孵化”项目,实际上是被公司压榨苦力,不离开公司很难向上走,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可能遇到贵人,几率很低。

      有的人还分不清影视剧编剧和其他号称是编剧但实际上是两回事的职业,比如网文作家和脱口秀编剧,这两者也很好,但和通常我们聊的编剧不是一个东西;觉得写剧本和写小说差不多的,实际上虽然都是写故事,但原理差别很大,如同中西医一样,很少有双修大神,几率很低。

      有的人像民科一样,闷声搞一些无用的东西,但也可能用天才的不常规的手法写了个巨牛的东西,再有足够的运气或人脉被发现,一下跳到一二档,这种人每隔一些年会出现一两个,几率很低。

怎样看待《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全国活产分娩数是1362万?

      说明有161万人不是分娩出来的

怎样看待《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全国活产分娩数是1362万?

      大V亲自下场了

3,为什么2015-2017的数字中,8-4-1和8-4-2保持一致,但2018的年鉴不一致呢?李二公子不方便说,我可以说,卫健委明确回复,这就是因为2019年鉴的8-4-2用了和2016年年鉴的8-4-2一个口径,但8-4-1用了另一个口径,由于户籍的原因造成两者不一致。至于为什么2016和2017的8-4-2换成了和8-4-1一样的口径但2018年又换回来,我也不知道,我建议等卫健委后续的回复。
      作者:chenqi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592212/answer/866240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既然所谓引用“口径”有出路,那为啥要先下结论数据是没有问题?

      目前来看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和活产数据发生冲突,国家统计局数据为1655万,16年鉴当中8-4-1和8-4-2均为1454万,但是在18年鉴表格8-4-1当中活产数仍然是以1454万。而18国家统计局数据为1523万,19年鉴表格8-4-1为1520万,而8-4-2则为1362万,怎样解释为啥就偏偏在19这个敏感的关头两个表格数据不一样?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

      另外吧,某个大V引用某东亚岛国奶头乐影视作品的截图,他难不成是不是忘了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完蛋的先驱?

      看b站最搞笑的事情,就是一堆小将在看反映日本老龄化问题纪录片的时候痛批日本药丸的同时,在另外同样类型纪录片的下面,坚决认为不是大事。

      15-16数据已经更新,本帖被几个大佬来回踩,距离折叠不远了。

      @李二公子@chenqin

      两位大佬试图使用统计口径问题来进行“论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ncf比较多,所以只好匿名讨论。

      201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723万人,如果按照知乎大V@李二公子的说法:

其实就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1362万是各省上报的活产数的合计,并不是全国活产数。
      全国活产数是1521万。和统计局公布的1523万只有2万的差异,差异主要是在家分娩的婴儿以及抽样误差。
      之所以各省活产数加总不等于全国,是因为全国活产数来自住院分娩月报,这个数据由医院上报,不区分户籍与非户籍。分省活产数来自妇幼卫生年报,各省只统计本省户籍的人口出生数。那些在外省分娩的婴儿,会由外省医院直接上报国家成为全国数的一部分,但却不被户籍省所掌握,不是户籍省活产数的一部分。所以,各省活产数加总不等于全国。
      以上。
      作者:李二公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592212/answer/8659600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么,

      《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应该也少至少200万左右,然而,是这样的吗?

      打开《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可以发现,活产数居然达到了1757万!比1723万还多了几十万,要是按照大佬的说法,岂不是实际还少了几百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2017年活产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差不大,那为什么2018年的活产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差如此之大,难不成是真的因为国人越来越有钱了,导致都是在家里保姆给生产的?

      评论区有网友建议把之前的数据也贴出来,我干脆也加上16、15年的数据放在这里:

      16年出生人数国家统计局数据为1786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此前在“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司负责人表示,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稳步实施,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人口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国家统计局根据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卫生计生统计的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年龄推迟等综合因素影响,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规模,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从孩次结构看,二孩出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5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一孩出生占比42%,下降5个百分点。

      原本想直接连接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绕来绕去查不到,网站刷新也特别慢,就不放网站链接了。

      查询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6年活产数和16年国家统计局数字相比多了接近一百万。

      2015年数据: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记者董伟)今天,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司负责人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出生人口数据发表评论称,之前根据全国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和全国妇幼活产统计数据,对2015年出生人口进行了测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2015年出生人口比2014年有所下降。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655万,比上年减少32万。这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单独二孩政策于2014年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2015年是该政策完全实施后的第二年,因此,也应该是政策新增人口的高峰年。然而,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有评论认为,这说明低生育率形势比之前的普遍估算更低,也更加验证了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远低于卫计委之前的估算。

      查询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5年活产数1454万人,根据18年年鉴:

      可以看出附录,15年以及之前的数据参考意义有所降低,这似乎也是为某些打补丁。

      手头有19年鉴的知友能否在评论区留一个链接。

      在收集了这么多数据之后,笔者惊讶地发现,我们似乎也是某些历史的见证者,翻开某些资料,总是让人感到如此啼笑皆非。。。。

      参考资料:

一个编剧收入大约多少?

      我花了7年半时间,从一个轮机工程学生变成了编剧,行情好的时候,收入是原来的20倍左右。

      故事有点长,但没有虚构。

      我出生在东北吉林省的农村,隔壁镇出了个名人叫李玉刚。我当年上学的时候信息极其闭塞,甚至不知道有艺考这回事。2012年高考结束后,我和高中同学一起去网吧,那是我第一次去网吧。同学在打游戏放松的时候,我在网上搜高考答案估分,我预感成绩不理想,但也基本符合我考前的摸底成绩。

      在之后,我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想外出打工。我爸担心我在外面吃苦,劝我不要去。但我自己买了火车票,到了车站才告诉他,他也就拦不住了。我去了天津,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拿着硬座车票,找不到座位,后来被人提醒,才知道座位号在行李架下方。

      就这样,我到了天津。在一家洗浴中心做自助餐的后厨打荷,干了两个月。每天晚上8点上班,早上6点下班,工作就是用保鲜膜封上食盒,端菜,熬大夜,倒垃圾,觉得挺充实。在那里也被陌生人欺负,也有过害怕,但最终什么事都没发生。

      没多久,我查到了自己的分数,比我之前预估的多了1分。也没啥遗憾,毕竟考数学的时候还睡着了,这个分数也对得起自己了。

      分数很尴尬,比一本线多16分,报二本学校基本都能录取,报一本够呛。最终还是决定试一把,报一本,录不上就复读。当时村里有一个卖豆腐的叔叔,他的儿子比我大一届,他儿子在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读书,说这个专业前景好,毕业了一个月能挣两三万,那个叔叔因为儿子读了这个专业,也不卖豆腐了。我听了很心动,我也想让我爸妈轻松点,于是报了这个专业,但这个专业全国招生院校很少,几经周折第一志愿报了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第二志愿报了厦门集美大学轮机工程,第三志愿好像是报的上海海事大学,记不大清了。当时报志愿的时候,爸爸还随口说了一句,要不报北京电影学院吧,我们那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我报不了,因为没参加过艺考,当然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艺考这回事。谁知道,十年之后一语成谶,我真的去了北京电影学院,那是后话,按下不表。

      说回来,没多久,我收到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不仅是一本,还是211,我觉得我很幸运。然后,我和我爸坐了37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去武汉报道,这一次,是我告诉我爸,座位号在行李架下方。为了省钱,上车前买了很多包方便面,还买了一个搪瓷缸子泡面。因为桶装方便面比袋装的贵,搪瓷缸子+袋装方便面的组合,最省钱。火车上的盒饭,我买不起。

      到了武汉,是深夜。我和爸爸下车,这个点没法去学校。然后就跟着火车站出站口的那种招揽生意的人去了一个小旅馆住,我和爸爸住的最便宜的房间,一晚上30,一张小床,我俩凑合着住,床非常脏。但是没钱住贵的。晚上我俩都没睡好,因为怕身上带的现金被偷。

      一夜无事,次日爸爸送我去学校,安置好了就离开了。我开始大学生活,大二去海南实习那段时间很快乐。但是到了大三的某一天,上船舶辅机的实验课,我发觉听不懂老师讲什么,甚至老师说完让我复述,我都说不出来。

      课后,我沉默了一下午,艰难地劝服自己转行。其实,人承认自己能力不行,不是简单的事。

      晚上,人生中第一次失眠,第一次为毕业进入社会工作而焦虑,担心未来。下定决心转行,但不知道该转到哪一行。那个时候,我还很中二,会被成功学励志书洗脑。书中有很多成功人士的生平履历,我发现一个共通规律,就是他们都是从小就接触日后赖以成名的那一行,而且极其感兴趣。比如贝多芬从几岁就开始接触音乐,成龙很小就练武。那我呢?我生活在农村,接触的东西很少。思来想去,我发现我从小就喜欢和我爸一起看电影,尤其是成龙的电影,那时候租碟,一张碟1块钱。我突然想到,可不可以试试做电影?

      想到这之后,很兴奋,也很冷静,因为我家没人做过这个,身边也没人做这个,而且我觉得那个圈子离我很远。

      但,我想试试。

      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这行的人,了解一下情况,让人家帮我判断一下,我能不能做这行。我用了一个非常没有技术含量的方式,加QQ群。QQ群支持检索关键词,所以我搜了很多关键词,电影、影视、电视剧、导演、编剧......

      我向几百个群的群主申请入群,最终同意我入群的不到100个,然后每个群里的每个群成员的空间,我都翻了一遍,翻了几千人的空间。我粗略地判断了一下靠不靠谱之后,大概向几百个人发出了添加好友的邀请,最终只有100多个人同意。我跟这100多个人打招呼,只有几十个人肯搭理我。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发现我可以试试这行。聊的多了,也恍惚觉得自己好像跟这行近了。但现在想想,只是幻想而已。

      聊的热火朝天,却对我实际生活没有影响。我继续读书,仍旧焦虑。

      半年后,也就是2015年年底那阵。那几十个跟我聊天的人中的一个人,突然给我发信息,问我会不会写剧本,他要作为导演拍一个网大,那是他第一部电影,制片成本不高只有20万。

      我说我没写过剧本,他说没关系,先按照感觉写吧。从晚上7点多开始,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写完了,3万多字。发过去,他说还可以,就在这个基础上改吧。

      也是那一次,我发现写剧本比写论文容易,也更开心。

      我很快就改了几稿,然后他说在筹备开机了,问我想不想跟组。我当然想,就立马买了火车票去了北京,在火车上的当天,我同学在参加毕业典礼(轮机工程比其他专业早半年左右办毕业典礼,因为有同学在毕业前就已经上船了)。

      我到了北京,还觉得这事跟做梦一样,每天都很兴奋。晚上住在鼓楼西大街那边一个小二楼里,那个楼是片子投资人的,估计也不是买的,就是租来装修再出租,他有很多这种房子。房子刚装修完,甲醛味刺鼻子,大冬天没有暖气,我和道具老大住在那里。身上穿着一件军大衣,再盖一件军大衣,每天晚上听道具老大讲他跟组的经历,他的第一个戏是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知道了很多幕后趣闻。半个月后,我们去了河南,开机了。组里人不够,我又当了现场道具。那个戏因为穷,拍的很辛苦,期间还发生了一些灵异事件。熬大夜的时候,我在商场门口铺个纸壳子就睡着了,还在下雪。总之,很累,但是拍完了。我赶在腊月25跟着道具厢货车回了北京,还了道具。北京年根,人不多,大部分人都回老家了。我晚上蹭住在箱货大哥家里,住在北京的一个城中村。和大哥差不多聊了半宿,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是他之前跟叫兽易小星的剧组,我听着很激动,第二天也回了家。

      现在想想,那个戏能拍也是个奇迹。

      因为后期没钱了,跟后期公司扯皮,导致2年后的2018年,那个片子才播出,我看了一下片头字幕,编剧里有我的名字,还挺激动。

      2016年,我大学毕业了,但是因为没信心,所以就没敢直接干这行。后来辗转卖过豆浆机,在私人影院工作还莫名其妙干到了店长的职位,最穷的时候干过快递分练,很累,一宿挣180元。唯独,没干过跟轮机工程有关的工作。

      对了,期间还跟上面提到的那个片子的导演去了东莞创业,失败。

      然后,我去了佛山的一个编剧工作室工作,但是因为我能力不行,也离开了。但是师傅对我特别好,也特别诚恳地安慰我说,可以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一下。

      2018年,认识了湖南的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板。我辞职去了湖南,稀里糊涂地为一个旅游景区的老板写了一个自传式的电影,想蹭当时的改革开放主旋律的热度。甚至都拿到备案号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吧,最终夭折了。

      也就是在那个项目夭折后,2019年,我突然想起师傅对我说的,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一下。我萌生了去北京的想法,但是我还是认为北漂很难。

      但这一次,我想试一下。于是,在辗转了武汉、杭州、沈阳、河南、湖南、东莞、佛山、海口和天津后,我兜兜转转,还是来到了北京,暂住顺义南法信那边的一个朋友家里。这个朋友是从日本大学留学回来的,学的就是导演专业。我每天跟他聊天,特别激动,我觉得我在向这个行业靠拢。

      但是,我身上没钱,当时报进修班学费也不少,只能暂时搁置,先找工作。我花了3天时间找到了工作,实习期工资3500元,2019年的北京。我没得选,同意了。

      一周后,我从湖南搬到北京,在传媒大学那边租了一个隔断间,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窗户,还被二房东坑了,被骗了2000块,晚上睡觉没被子,经常被冻醒,后来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才买了被子。后来我到另外一个朋友那里蹭住,在北京像素,那个屋子连窗户都没有。他是我上面说的那个网大的制片主任。

      然后上班了,开始步入正轨。但是,2个月后,公司倒闭了。我们一大帮子人讨薪,还闹到了派出所,在派出所扯皮了两天一夜。最终,我们劳动仲裁胜诉了,却也没拿到赔偿。

      工作没了,我却和一起失业的女同事走到了一起,谈了恋爱,也不算吃亏。我们那几个失业的朋友,到现在还每天都联系,毕业后,很难遇到这么纯粹的伙伴了,后来我们总结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很傻。顺便提一嘴,再后来我们这帮同事里出了一个小火了一下的名人,脱口秀演员鸟鸟,她真的挺棒。

      失业后,大家开始各自找工作,我开始跟那个制片主任兄弟,干短剧,也没啥起色。

      2019年,我还在拍短剧的时候,boss直聘上有一家公司的hr联系我,我杀青后回北京去面试,很快就敲定入职了,工资比之前高。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真正入行的日子,是2019年12月30日。

      因为我入职后发现,我连人物小传和故事梗概都写不好。但是幸运的是,我的领导,文学部总监不嫌弃我,很耐心地教我。我那个时候有一个毛病,写东西啰嗦。于是他就专门训练我,让我每周看一部电影,然后给他交一篇故事梗概,要求我用100个字写清楚这个电影讲了什么,还得吸引人。那个训练,对我来说,终生受益。

      再后来,公司开机了几部戏,我跟组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到了2021年,我觉得我遇到了瓶颈期。我又想到了师傅说的那句,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吧。

      我手里的钱依然不够,但我的时间更不够了。我起步晚,年龄危机很重。于是,我向公司提出离职,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然后按照要求,录制了一段5分钟以内的自我介绍视频,我对象端着手机帮我录了十几遍。最终和其他资料一起发了过去,我很忐忑,不知道能不能被录取,我已经破釜沉舟了。

      我加了好几个学长的微信,各种咨询意见,寻求安慰,最终如愿以偿录取了。

      2021年9月,我去上学,竟然还当了班长。到了学校,我惊喜地发现,以前我自己琢磨出来的编剧技巧是对的,而且老师讲的东西我都能理解,而且大部分知识我自己之前就知道。这种未经安排的肯定,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有点强迫症,经常晚上刚要睡着的时候,突然想到白天看的电影,琢磨出了一点心得,立马抓起手机,手打之后,存进微信收藏里,目前收藏里大概有几百条自己琢磨出的编剧技巧)

      后来是10月份还是11月份来着,我忘记了,总之是在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比赛征稿截止日前一天,我突然想起还有这个比赛。这个比赛对参赛者的资格有要求,只接受本校学生参加。我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必须参加。可是我只有一天时间,我想了一下,一天写一个电影长片剧本,我也能写,但是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法看。所以,就选择写短片剧本,写完之后就交上去了。

      后来,我就忘了这个事了。再后来,一个月后,有同学在群里艾特我,说我入围了最佳短片剧本。我挺意外的,但是也就是从那一刻,我开始有了一点点信心。我觉得,我可以在这行试试。

      再然后就是今年,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但是我觉得我的运气还是不错的,现在手里还有活干,之前合作的甲方都很照顾我。

      年前我参加《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编剧海选,其实我参加过第一季,但是被刷了。然后第二季,我还是参加了,我就不想放弃它。今年比较顺利,没被刷掉,还在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效力,但我不是最优秀的,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段经历,算是我的喜剧启蒙。

      然后,前不久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就又要上学了,从我爸的那句玩笑话到我真的走进北京电影学院,花了10年时间。

      目前在写短剧、网大和院线电影,顺利的话,明年或后年,或许我能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看到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我算不算完全转行成功,但我希望成功,也希望那一天早点来。

      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每一个朋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douxingdu02@163.co m